长沙县:建立三项机制 让流动党员在城市“安家”
为破解流动党员查找难、管理难、作用发挥难等问题,去年以来,长沙县坚决落实市委关于“要把社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抓实,把直管党员、在职党员、流动党员的底子摸清楚,管理抓到位,建立党员分类管理机制”的要求,率先出台《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》,着眼加强城市党员兜底管理,建立流动党员动态摸排、精细管理、常态服务“三项机制”,让流动党员真正有“家”的感觉。
一、建立动态摸排机制,让流动党员主动“找家”。针对部分流动党员不愿亮身份、找党组织报到有顾虑等问题,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,从六个方面动态查找、定期摸排,吸引他们主动亮身份、向组织报到。一是广发《公开信》。开展“组织在您身边,欢迎您来报到”活动,在社区办公场所、小区楼栋张贴《致全县外来创业务工党员的公开信》3000余份,并在长沙县党建O2O微信公众号、各级微信群向30余万群体进行同步推送,明确告知向流动党员提供居住证明、医保社保缴纳、子女就学等7大类便利咨询和服务。二是推送短消息。与县旅游局、电信运营商合作,向外地来长沙县人员发送落地提醒短信,提示流动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。三是开发二维码。流动党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,自主填写身份信息,提交到后台数据库。县委组织部再将收集到的信息按属地原则反馈给各街道、社区,强化管理服务。四是设立服务站。在全县50个社区和182个小区设立服务站,采取延时下班、错时服务、假日值班等方式,为流动党员提供报到、咨询、帮扶等便捷服务。五是主动上门访。组织社区干部、网格长、楼栋长、物业公司等1000余人次,重点到工业园区、商务楼宇、集贸市场、物流公司、项目工地等,进行上门走访摸排。六是部门联动找。组织公安、民政、卫计、市监、教育、司法、旅游等部门,建立流动党员摸底排查联席会议制度,要求在为流动人员办理居住证、社保医保缴纳等相关事项时,把“政治面貌”作为必填内容,并定期反馈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摸排出外来流动党员761名。
二、建立精细管理机制,让流动党员愿意“安家”。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,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。一是创新组织设置。在依托社区、小区党组织兜底管理的基础上,在星沙、湘龙、泉塘3个街道成立功能型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党委,并根据籍贯、从业状况、人员分布、兴趣爱好等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。注重选派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担任党组织书记,选配流动党员骨干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党小组长。二是实行积分管理。将流动党员参加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、志愿服务等情况纳入积分管理,与直管党员一同进行公示,积分结果作为评先评优、积分兑换和享受服务的依据,定期向流出地党组织通报流动党员表现情况。三是强化经费保障。每个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党委从县管党费中按10万元/个安排阵地建设经费,按400元/人/年安排教育活动经费,确保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党组织正常运转、发挥作用。
三、建立常态服务机制,让流动党员真心“恋家”。坚持严格管理和常态服务并重,让流动党员真心扎根长沙、迷恋长沙。一是搭建三级服务平台。建设高标准、多功能、开放式、集约化、共享性的县党建服务中心(党员之家),在街道同步建立党建服务中心,在社区建立党建服务站,在楼宇商圈市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,为流动党员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。二是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。依托三级服务平台和党建O2O服务体系,广泛收集各职能部门服务事项,编印《外来创业务工党员服务指南》,为流动党员及时提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、党员档案管理、开展组织生活等党建服务和参加社保、子女就学、职业介绍、健康服务、法律维权、商事登记等公共服务信息,让流动党员实实在在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。三是注重关怀激励。建立谈心谈话、定期走访、党内关怀、结对帮扶等制度,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内慰问帮扶范围,每个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帮扶联系5-10名流动党员。同时,组织开展“十佳流动党员”、共产党员经营示范户、为民服务好党员等优秀创业务工党员评选活动,引导他们为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贡献力量。